金黔在線訊(本網記者 張新雨 楊昌鼎) 11月11日,凱里氣溫驟降,又到了貴州那令人顫慄的“下雨就入冬”的天氣。我們一行人都換上了隨身帶的最厚衣服,但每個人都還是將脖子使勁縮在圍巾里。
  八點半我們準時從凱里出發,前往丹寨石橋。聽當地人說,路程近兩小時。瑞士姑娘今天坐在窗邊,她用手將車窗上的水蒸氣擦拭了一下,留出一小片觀景。她長長的睫毛,似乎就快要黏上玻璃窗上的水珠。
  到石橋的路不好走,一路崎嶇、顛簸。坐在後排的人常常會“被動跳躍”。幾個大使一開始都正襟危坐,努力地讓自己保持清醒。一個小時之後,大使們也都“既來之則安之”地睡了。
  十點半,抵達石橋。攔門酒儀式很隆重。苗家姑娘和小伙們穿上了盛裝,熱情歡迎使節們的到來。
  
  參觀造紙作坊
  丹寨是錦雞舞之鄉,石橋以古法造紙而聞名。全村從事造紙業的有60餘戶,主要以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為主,紙質好,特別是彩色手工紙在全國絕無僅有。隨著石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,古法造紙和大簸箕民族風情已成為石橋村旅游業最大的亮點,引來了大批外國朋友前來觀光,為石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後備資源。如今,造紙業已正成為增加石橋村經濟收入、促進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。
  石橋村比想像中的小巧、整潔,甚至有點小資味道。家家戶戶都在做紙,每走到一戶人家,都有剛剛做好的花瓣紙晾曬在門口。石橋村的古法造紙工藝古老,從唐朝中期開始沿傳至今,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且傳統工藝保持完好。它是當地苗族祖先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,以當地豐富的樹皮、杉根及清澈優質的泉水為原料,從採構、河漚、蒸煮、撿料到抄紙、壓紙、曬紙等十幾道工序幾乎都是徒手操作,沒有使用任何現代工具,其製作工藝與明代宋應星著的《天工開物》記載的造紙法大體相同。
  使節們在來之前,從沒有聽說過石橋,也不瞭解古法造紙。工作人員的講解,讓使節們聽得“雲里霧裡”,他們“十萬個為什麼”實在無法在簡單的介紹中得以解答。最終,使節們覺得還是自己嘗試一把更能獲得其中真諦。在石橋大崖腳白皮紙作坊遺址,大使們圍在水塘邊與做花瓣紙的婦女攀談,在大伙兒都還在試探著想要瞭解清楚到底該怎麼做時?蒙古駐華大使的夫人歐韻齊梅格.達什已經忍不住親自動手成了嘗鮮的第一人。
  
  蒙古駐華大使及夫人體驗製作花瓣紙
  夫人細心地將花瓣裝點在紙漿上,時不時會猶豫,大概是在想放在哪裡更好看。摩洛哥駐華使館文化參贊索拉婭也忍不住了,跑上來繼續創作...如此這般,這張花瓣紙途經了所有使節的雙手,接近完成。大伙兒笑稱,這是一張“萬國紙”。經過使節們一致建議,這張集體完成的花瓣紙將寄回北京其中一國駐華使館,永久留存。
  索拉婭告訴本網記者,在摩洛哥也有這樣的造紙工藝,只是她從來沒有參觀過,更沒有體驗過。“我竟然在貴州體驗了一次造紙,回去就可以告訴我們國家造紙的人,手工紙是怎麼做的了!”索拉婭總是很容易就找到興奮點,很難不感染人。
  臨走之前,組織方安排大伙在村裡觀看了錦雞舞。沒有舞臺,我們就站在路邊看。姑娘們從路的那頭舞著過來,看上去像是一場民族村寨里的街頭戲劇。原來錦雞舞也如此時尚,整條小道立刻變成了“時裝周的T型台”。
  大伙兒一起圍成圓圈,唱唱跳跳,非洲朋友似乎找到了回家的感覺。幾步舞下來,身子暖和了,大伙兒又繼續趕路,往下一站前進。
  
  大使們興奮地參與到丹寨的“街頭戲劇”  (原標題:駐華大使身體力行 丹寨成就“萬國”花瓣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snpzqpyjvy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